“生活教育”之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
“生活教育”之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
昆山市锦溪中心幼儿园 唐阳虹
摘要: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而进餐是生活技能中重要的一环。良好的进餐习惯保证幼儿自主规律饮食,只有幼儿良好的进餐才能够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所以对幼儿进行正确的进餐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幼儿进餐行为受到教师的行为、幼儿自身行为、周遭的环境、家庭等方面影响,教师应对幼儿良好进餐习惯从幼儿进餐习惯现状、影响因素、教育活动、家园合作方面施展教育策略,对幼儿的日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生活教育;进餐习惯;培养策略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进餐是生活技能中重要的一环。俗话说:“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人们十分重视幼儿时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它的可塑性高,容易接受教育和影响。良好的教育将让孩子终身受益。而丰富营养的摄取是幼儿健康发育的保证。因此,幼儿的科学进餐,不挑食,不偏食,不浪费以及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等良好的进餐习惯,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发育成长。
1.幼儿进餐习惯现状和进餐教育现状
对幼儿的进餐习惯与幼儿园进餐教育的观察分析是发展进餐教育对策的有效途径,本文对大班幼儿在园习惯和幼儿园进餐教育进行了观察分析。
1.1大班幼儿在园进餐习惯的观察分析
在笔者的幼儿园实习生活中,观察到在幼儿进餐时常发生的如下两种情景:
情景一:幼儿的父母都外出工作,在家时间并不长,幼儿基本由祖辈家长进行照料。在幼儿园进餐时,幼儿会有不愿自己吃饭,吃饭时玩闹的行为。
成因分析: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们会尽量满足幼儿的全部要求,祖辈家长则对孩子更容易溺爱。过度溺爱行为会对幼儿日后的成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对于年龄小的幼儿,他们刚开始吃饭肯定有困难,但是到了大班,幼儿基本都具备了自己吃饭的能力。可是仍有祖辈发现孩子吃饭不能保持桌面整洁,米饭掉的到处都是的情况时,并没有一旁督促鼓励幼儿,而是选择给幼儿喂饭;幼儿不愿意吃饭时采用的大多是哄玩或者施以物质奖励的办法。幼儿教师对这样的幼儿也往往会采取责备的方式,因此,幼儿极容易养成不良的进餐习惯。
情景二:在幼儿园吃午餐时,有的大班幼儿看见自己不爱吃的蔬菜就会把它挑出来,或者故意弄在地上假装不小心弄掉地的食物。看见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则吃的飞快,碗里也吃的很干净,丝毫不挑剔。
成因分析: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在幼儿园中教师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幼儿的不良习惯,仅仅是口头告诫,也有可能是在家里家长过于娇惯,采用“不喜欢吃就不吃了”的方式,长期如此,幼儿逐渐养成了挑食的不良习惯,不喜欢吃的东西一口也不吃,喜欢吃的东西则吃的太多。或者家长对孩子挑食的态度很强硬,用强迫命令的方式让幼儿吃,幼儿对此产生厌恶心理。
通过以上两个情境,可以看到有部分大班幼儿没有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不能够自己主动进餐,进餐时会挑食或者偏食,不能做到保持桌面和地面的整洁。会不自觉的拿着餐具玩闹或者影响其他幼儿的进食。长期如此会影响幼儿的正常发育。
1.2大班幼儿进餐教育现状分析
结合笔者在幼儿园午餐时间的观察,将幼儿园针对大班幼儿的进餐教育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2.1进餐前教育方面
教师会在进餐前进行小游戏或者播放一些轻松的音乐让幼儿保持愉悦的情绪进餐,在进餐时会对饭菜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孩子们想象食物的美味,这对于幼儿来说是很有效的方法。此外,虽然大部分的幼儿会遵照教师的指导完成洗手,但是也有部分幼儿在洗手期间嬉戏、玩闹。
1.2.2进餐时教育方面
大部分的老师会在小朋友们吃饭的时候不时的提醒吃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保持地面、桌面、饭碗的干净,再根据不同的幼儿进行添饭,进餐时间尽量控制在半小时之内,防止出现个别幼儿用餐时间过长的现象。
1.2.3进餐后教育方面
进餐后教师都会要求幼儿进行擦嘴和餐后漱口,然后再将椅子归位。最后进行散步或者在教室里进行睡前游戏。大部分大班幼儿都已经养成擦嘴漱口及规放椅子等良好的习惯,但是仍有少部分的幼儿还是需要在老师的提醒下完成。
幼儿园对大班幼儿进行的进餐教育虽然从幼儿的生理与心理方面入手,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当幼儿多次表现出的进餐习惯的效果不理想时,教师会产生焦躁情绪,从而会对幼儿进行责备,给幼儿造成压力。面对吃饭速度慢的幼儿,往往进餐时间到时候就让幼儿停止进食,造成幼儿实际摄入营养不足,也没有对幼儿进行更深层的教育,造成幼儿的良好进餐习惯无法形成。
2.大班幼儿进餐习惯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笔者在幼儿园进餐时间的观察,将大班幼儿进餐习惯的影响因素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教师行为的影响
教师能对大部分进餐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会对一些肥胖的幼儿进行摄入食物的控制,对于挑食的幼儿,老师也会进行说教和要求他们把饭菜吃掉。通过教师的约束力,幼儿能够逐渐改善一些不良的进餐习惯。因此,教师的行为对幼儿的进餐能够产生巨大影响。
2.2幼儿自身行为的影响
大班幼儿的吃饭速度中等,对于饭菜形状、颜色等要求一般;通过教师的教导和学习在完成进餐后能够自主收拾碗筷,摆放好桌椅,主动擦嘴漱口。知道吃过饭需要适当休息一会儿再去睡觉。这说明大班幼儿已经基本养成良好的生活常规及进餐习惯。
2.3膳食情况
颜色、形状、色泽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食欲,可口的饭菜总是能够刺激幼儿的进餐欲望。现在大部分幼儿园都对幼儿的膳食格外重视,饭菜的食材新鲜,色泽鲜艳,营养均衡,口感良好,形状适宜幼儿咀嚼消化。饭后点心也注重健康,均衡营养。
2.4进餐环境的分类对幼儿进餐的影响
在幼儿园中,进餐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指进餐空间、设施等。在大部分幼儿园中幼儿的进餐是在自己班级里进行的。经观察发现教室噪音过大会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教室温度过低,饭菜易凉,伤害幼儿脾胃;温度过高,会造成幼儿心绪烦燥,降低幼儿食欲;幼儿座位空间太小,容易产生打闹行为;使用的餐具尺寸不适合幼儿抓握,幼儿操作困难,会降低进餐速度。进餐的精神环境是指进餐时的气氛。在构成进餐精神环境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态度言行是最主要的。还有的是来自幼儿间和幼儿本身的行为、情绪及饮食习惯的影响。当幼儿情绪低落时,消化腺的分泌受到抑制,自然就没有了食欲。[1]
3.大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策略
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形成,把握环境的创设并以此巩固幼儿良好进餐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3.1创设良好的进餐环境,引导幼儿愉快进餐
幼儿的进餐食欲与心情息息相关。宽松和谐的物质与精神环境能使幼儿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保持幼儿在进餐时的愉快情绪,能够增加幼儿胃口。幼儿进餐时,要努力创造轻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使幼儿愉快的进餐。在进餐前,有选择地播放一些优美悦耳的旋律,或者玩一些音乐游戏,让幼儿保持良好心绪,然后进行用餐。对进餐表现好的幼儿,老师及时的进行表扬与肯定。进餐中有过失的幼儿采用亲切、关心的态度,不给幼儿造成过大的压力。[2]
进餐中,笔者发现一部分幼儿不喜欢吃青菜、胡萝卜或者蘑菇。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通过自然区角来进行教育。教师在班级自然角播种了青菜和胡萝卜土豆等蔬菜,让孩子们进行记录植物的成长过程并和孩子们解说自然角种植的蔬菜的营养价值。经过孩子们自己的浇水、除草等一系列的管理,蔬菜得到了生长并且开始日渐成熟,通过自己的动手,孩子们逐渐对这些原本讨厌的蔬菜产生了好感。然后进餐时让孩子们再次品尝青菜胡萝卜等幼儿原本不爱吃的蔬菜时,情况比起之前好转了很多。
3.2精心设计教育活动,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
由于每个幼儿家庭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惯的不同,造成了孩子们对食物的喜好有所偏差。教师此时需要细心观察孩子的进餐习惯和量的多少,掌握每个幼儿的情况,针对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3]
笔者所观察的幼儿园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开展了“好吃的午餐”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教师通过幻灯片图片的展示让幼儿充分的了解到饭菜均衡的重要性,让幼儿了解到光吃饭不吃菜,光吃荤不吃素的后果,培养幼儿不挑食,不偏食、均衡饮食的良好进餐习惯。
好习惯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进行,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在幼儿进餐时,教师不能因为幼儿的表现不理想而产生焦躁的负面情绪,要耐心的对孩子进行多途径的进餐习惯教育,持之以恒,才能够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3.3保教结合,正确示范
3.3.1适量适时添饭
当给幼儿盛的饭菜太多的时候,幼儿容易产生负面的惧怕情绪。所以,在给幼儿盛饭时,要掌握好度。不可以一次性盛的过多,而应该先盛的少一些,幼儿自己觉得不够了再进行添饭添菜。但是面对有的容易饿但是又不肯添饭的幼儿在盛饭时应该比其他食欲旺盛的幼儿略微的多盛一些,过于肥胖的幼儿应适量的控制进餐。添饭的时机也要及时,不然会给幼儿增加消极等待的时间,影响其他幼儿进餐。
3.3.2稳定情绪
幼儿的情绪极不稳定,易受到情绪的感染。幼儿消极情绪过多会造成食欲低下。因此,除了在进餐前播放舒缓欢快的音乐保证幼儿的心情之外,教师还应用积极情绪去感染幼儿,激起幼儿食欲。[4]班里有些幼儿较为内向,食欲不强,教师在旁及时的进行鼓励与交流,增强幼儿的食欲。同时有些幼儿进餐时喜欢和同桌幼儿打闹,应当及时阻止,并且耐心的进行说教,如:“你看你们吃饭时打闹,不仅自己的饭都吃不完,还会影响其他的小朋友吃饭。”
3.3.3榜样示范
幼儿的学习多以模仿为主。良好的榜样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促进幼儿进行模仿。进餐时,通常都有一个老师在班里和孩子们一起进餐,管理班级纪律的同时可为幼儿树立正面榜样。教师吃饭时不吵闹,细嚼慢咽,安静进餐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对幼儿间接教育,让他们主动模仿老师,调整自己的不良行为。同时,教师还应该将进餐表现良好的幼儿与挑食,偏食的幼儿座位安排在一起,用身边的小榜样带动有不良习惯的幼儿,慢慢的让这些幼儿向正确的方向发展。[5]
3.4家园共同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
《纲要》中指出家园合作对幼儿的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健康教育单靠幼儿园的教育还远远不够,必须和家长同步教育,统一行动,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3.4.1创设家园联系栏
家园联系栏是幼儿园与家长双向沟通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实现家园共育的媒介。在家园联系栏中向家长介绍从小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重要性,家长如何以身作则,科学喂养幼儿,及针对偏食、挑食介绍一些实用的方法。家长在接送孩子的时间会阅读家园联系栏的内容,这样可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科学育儿的自觉性。
3.4.2召开家长会
在学期的开始与末尾,幼儿园都会开办家长会。在家长会上,教师将孩子在幼儿园的进餐习惯与家长进行沟通。从而使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进餐时的优缺点,同时与教师细致沟通。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家长说出自己育儿困惑与有效的育儿经验,大家互相讨论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满足家长的需求。
3.4.3吸引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
在节日期间,如元宵节、端午节等幼儿园也可以利用这些传统节日举办亲子活动,家长与孩子一起制作节日食物。在品尝食物的同时教师可以对幼儿进行进餐教育,让幼儿在家长的督促下形成良好进餐习惯。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和家长取得沟通,只有这样,幼儿的良好进餐习惯才得以形成。
良好的进餐教育有助于幼儿汲取营养健康成长,有助于幼儿未来漫长人生的发展。幼儿园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技能。而进餐是生活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因此,教师的督促与执行和与幼儿家长的合作都能够切实有效的对幼儿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培养幼儿的良好进餐习惯。
参考文献:
[1]林敏洁.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2(10):36-38.
[2]张妙素.创设宽松愉快的进餐环境[J]. 幼儿教育, 1993(10):23-25.
[3]郜秀华.探讨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J]. 考试(教研版), 2010(2):56-58.
[4]冷静.关注幼儿进餐环节的健康教育[J]. 当代学前教育, 2010(2):30-31.
[5]王淑云.浅析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J]. 成才之路, 2010(7):13-15.
- 2025-04-25
- 2025-04-18
- 2025-04-11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3-27
- 2025-03-20
- 2025-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