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利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_0

网站首页    教育科研    研究论文    浅谈利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_0
2019年8月31日 15:52
浏览量:0

2018年06月19日

浅谈利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锦溪中心幼儿园  章怡君

摘要

本文首先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解释,并且讲解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然后,对幼儿观察不全面、教学的形式较单一和忽略社会环境影响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关注幼儿日常情况、丰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注重社会环境的氛围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的策略。目的就是希望能利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帮助幼儿培养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幼儿;陶行知;行为习惯

引言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民主运动和教育事业,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开拓者。学前教育问题是陶行知先生一生中始终关心的问题,他身体力行地为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平民化、科学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陶行知先生在《创设乡村稚园室言书》一文中写道:“从福禄信尔发明幼儿园以来,世人渐渐的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蒙台梭利毕业研究幼儿教育以来,世人渐渐的觉得幼稚园之效力;从小学注意比较家庭送来的与幼稚园升来的孩子性质,世人渐渐觉得幼儿教育之人生之基,不可不乘华给他建立得稳。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的好,以后只顾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若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定了不易变。[[1]]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生活即教育

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尽管它在生活与教育的概念相等同,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即学校

首先,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其次,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传统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孤陋寡闻,而以社会为学校,使得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社会即学校”,还可以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同样也值得肯定。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首先,“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其次,“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其三,“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其四,“教学做合一”还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教是服从于学的,而教、学又是服从于生活需要的。

二、定义和重要性

习惯就是人完成某项活动的行为模式。记得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总以某种固定方式行事,人便能养成习惯。”陶行知先生在《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中他写到:“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到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才。”[[2]]我们知道幼儿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性格的关键时期。教师和家长需要抓住这个时期,多与幼儿交流、沟通,从而帮助幼儿的找到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改正。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所以笔者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出发,对园内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了观察,希望可以利用他的思想帮助幼儿养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

三、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对幼儿观察不全面

习惯都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的,有时被我们忽略的一个小小的行为,在幼儿长大后会慢慢放大。作为一个教师,我们班里有许多小朋友,往往没有时间关注所有的幼儿,也无法做到对幼儿全天的情况进行一个详细的记录。这样会导致我们对于一些比较内向的幼儿关注度降低。长此以往,无法对班级幼儿的行为习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不利于教师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引导。

(二)教学的形式较单一

教师在幼儿园里对于幼儿的一些错误行为,例如:乱扔垃圾、打架……等行为往往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制止,但是幼儿之后依然会我行我素,他想怎么样,就怎样做。有时,教师也会进行传统的说教。有一部分幼儿很快接受了教师的意见,而还有一部分的幼儿他们会觉得自己没有错。这样的几种方式教育的效果都不是非常好。

(三)忽略社会环境影响

《纲要》指出,幼儿园社会领域(包括常规习惯的养成)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其常规习惯的培养尤应渗透在一日社会的各个环节之中。[[3]]幼儿的行为习惯都是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的。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就会成就一个什么样的幼儿。我们发现很多的爷爷奶奶只要幼儿吃饱、穿暖;爸爸妈妈则是不断的给幼儿报许多个补习班,学习英语、跆拳道、画画……虽说,这样的确可以陶冶幼儿情操、发展幼儿的各方面技能,但是幼儿的行为习惯他们却不关心,导致很多幼儿自理能力差、交往能力低下、与人交往比较自私。

四、具体的改进策略

(一)关注幼儿日常情况

陶行知先生则很注重幼儿的生活教育。他指出:“生活无时不变”也就是说幼儿的良好习惯是在生活中养成的,这需要依赖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教师需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随时抓取幼儿在生活中出现的情境,把握好教育的时机。例如:我们班之前有几位小朋友,每到洗手的时候都是第一个冲进去,拧开水龙头,但又是最后一个出来,有好几次出来时衣服都是湿的。于是我给他们看了一些偏远山区用水不便,没有水喝的图片,他们很快就意识到要爱惜水资源。之后,再也不随便开着水龙头玩水了。

(二)丰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通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我发现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与幼儿沟通,建立一个好的师幼关系,形成一个信任感。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讲一些故事,或者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让幼儿在欣赏的同时理解其中包含的道理。例如:故事《石头汤》,教师在与幼儿一起欣赏之后让幼儿来说一说:故事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如果是你,你又会怎么做?然后总结一些要相互帮助、互相分享的道理。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一起游戏。在游戏中,教师设置一个情境一起参与到其中,让幼儿在游戏的同时,学习与人交往的方法。

(三)注重社会环境的氛围

古语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家长、社会都需要重视幼儿的行为能力培养。首先,教师和家长需要从自身做起,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所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成人只有先自己养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帮助幼儿一起养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我们班以前有一位小朋友以前经常很晚睡觉,下午起床起不来,于他奶奶交流过之后知道他爸爸妈妈也经常熬夜。后来与他父母沟通后决定大家一起早点睡觉,不久,幼儿就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其次,社会作为一个人类生存的大环境也是一样的,只有我们整个民族都形成了一个优良的行为习惯,那自然而然的就会影响我们的下一代。

结语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大众的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理论。它是能跟着时代潮流的,强调的是教育与生活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合一。希望通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可以让幼儿养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方明编.《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6.

[3]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4]崔聚兴.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J].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1]]方明编.《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6.

[[3]]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您现在的位置:

最新文章

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