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小班案例分析

网站首页    教育科研    研究论文    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小班案例分析
2019年8月31日 15:51
浏览量:0

2017年03月26日

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小班案例分析

锦溪中心幼儿园     徐天怡

通过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于之前学习的《纲要》中幼儿五大领域的发展总目标相比,有了更详细、具体的认识。

以下是我在学习指南后在工作中记录下的一些案例并对此进行的分析:

案例:

在最近的科学活动试一试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活动中我用了幼儿一些比较常见的石头、沙子、等常见的事物。在活动结束后,班级里有一位幼儿问我:“老师,那今天吃的钙片是不是也会溶解。”接下来也有很多幼儿问了我各种各样的事物,如:软糖,棉花糖,大米等等。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幼儿答案,让幼儿把自己想到的东西让我记下来,请幼儿回去自己实验,明天来告诉我答案。第二天我继续开展活动,请幼儿上台说说自己选了什么东西,它能不能溶解,在活动中不仅让幼儿对科学探究感兴趣,也让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

分析:

我认为这是一件涉及到科学和语言的事件记录。幼儿在个别化活动中经过观察比较发现问题,在经过自己设法验证后并乐意把自己的探究结果分享给其她幼儿。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五大领域的科学领域中提到: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的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帮助幼儿不断的积累经验;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在科学领域的子领域的目标中还提到:孩子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食物和现象感兴趣;在探索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五大领域的语言领域中还提到: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的回应。

经过深入研读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我懂得当幼儿探索并发现问题时兴奋的用比较法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老师应该先表扬和赞赏他们的想法,然后和他们一起观察和探究:多问一个为什么。鼓励孩子去自己主动探究,走进孩子的世界,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在关于孩子探究问题时应为幼儿提供轻松和欢快的交流环境,让孩子能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去否定孩子,去限制孩子的想象,用自己的想法去禁锢孩子的思维,并把实际强加在孩子的想象力世界中。

案例:

    在一次语言活动《小兔乖乖》中,由于故事是幼儿比较熟悉的,幼儿的情绪一下子被带动起来。在教师讲述故事内容时已经有幼儿能跟着一起说了,于是我就采取让幼儿参与故事表演的方式来完成活动。幼儿分角色表演,让幼儿都参与进来。原来对语言活动不怎么感兴趣的幼儿也很乐意参与到活动中来。

分析:

幼儿语言发展的研究指出:“成人可以促进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方式有二种:1、提供丰富多样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样本。2、为婴幼儿创设各种使用语言的机会。”语言的发展是反复练习,不断校正,逐步规范的过程。

如:在开展故事表演时,老师在讲述故事时总会用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调串连情节,使幼儿表演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增强了学说故事故事中角色的对话及有效激发幼儿故事表演的兴趣。在孩子们表演故事《小兔乖乖》时我用温柔的语调介绍“兔妈妈”的三个孩子,用紧张粗哑的声调描绘大灰狼的出现,用甜美的声音引出兔妈妈敲门。通过让幼儿模仿表演小兔、兔妈妈、大灰狼的对话惟妙惟肖,特别是小兔拒绝大灰狼,不给他开门时,孩子们一齐和小兔唱儿歌:“不开,不开……”,而赶走大灰狼后,幼儿用甜甜的声音和兔妈妈一起唱起了儿歌:“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通过故事表演的让幼儿练习角色对话,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幼儿学习使用不同的语气去表现角色语言,用语言的感情色彩表现故事的背景、情节发展和故事角色。小班幼儿的特点是喜欢不厌其烦地听同一个故事,变换幼儿担任角色,表演故事,在反复多次的故事表演中幼儿就有了大量地练习规范语言的机会。

通过阅读《指南》语言领域方面知识后,在以后组织活动的过程,应积极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能力。鼓励幼儿多与同伴老师交流,让幼儿敢说、想说、喜欢说,并能积极的说。将《指南》的精神内化于心,对每个年龄段每个领域的目标了然于心,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让每一个孩子们能够得到真正合理、全面的发展。

案例:

有一次生成活动中,我向幼儿介绍过,水是一滴一滴的。有一天,下雨了,在自由活动的时候,有一个幼儿突然手指着外面,对我说:“老师,水怎么不是一滴一滴地在外面地上的啊?”我突然蒙住了,这时其他幼儿也都望向了窗外,都叽叽喳喳地问了起来,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只好对他们说:“这个问题老师也不知道,明天我去问一问小水滴,然后再告诉你们好不好啊?”“好!”他们都高兴地答应了。

过了一天,我查好了资料,做好了多媒体课件,正好又下雨了,于是我告诉他们:“小水滴从天上来,他们最终要回到小河妈妈的怀抱里,但是妈妈的孩子太多了,他们不能一下子都回家,只能有一些小水滴宝宝落到地上,从泥土里回到妈妈的怀抱。”小朋友都听得很认真,他们也知道小水滴落在地上是要回家了,所以他们不是一滴一滴地了。

分析:

最近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通过自学,让我受益匪浅。《指南》从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分别是: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指南》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此外,《指南》还根据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指出了错误做法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危害,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

首先,要尊重每个幼儿,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使幼儿能寓学于乐。孩子们都有尊严,教师应该给予孩子的是尊重。按照一桶水的原理,我们每个孩子能力都是有差异的,在设计活动时,要具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

其次,做好科学的教育评价,理解幼儿,这是促进每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此,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用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比较。当孩子犯了错,教师要以慈母般的胸怀理解孩子,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责骂孩子。一直会看到这样的事例:XX老师,指责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这个都不会,你要有那个孩子那么聪明老师就省力”了。老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孩子不会不明白的,老师要去用合理地方式让孩子去明白,而不是责怪孩子,更不能去和别的孩子进行对比,这样会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

最后,要有多样的教育形式和途径,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要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尤其是环境,这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将“美”的事物都展现给我们孩子,让幼儿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学习生活,让幼儿每天都有好心情。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金子”,这就看做老师的会不会去挖掘,这就要我们教师要有双善于发现的“眼”,善于挖掘的“手”,教师在挖掘之前首先要付出代价,给幼儿创设一个轻松、舒适、和谐、美观的外在和内在环境。

3岁的宝宝他们的思维是形象思维,所以在上一次的生活活动之后,小水滴的形象就深深地刻在他们的脑海里面,看到下雨,他们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小水滴,但是他们发现小水滴不是老师所说的形象之后,就产生了疑问。

幼儿科学发展的核心就是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培养探索能力。我们应该充分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正确的引导幼儿去自主的发现、观察和研究。不应该为了追求知识的掌握而对幼儿进行强化灌输。我们应该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这个时候,我没有及时地去回应他们,因为我不想敷衍了事,给孩子一个错误的映像,于是我专门查了资料,做了多媒体,然后把水循环这件事情用拟人化地手法告诉宝宝,虽然不全面,但是能够让宝宝有一个正确地映像,以后对水循环这件事情更容易接受。

孩子的童年是短暂的,是不可逆行的,孩子的心是一块奇妙的沃土,播下什么就收获什么。不要把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让孩子真正具有幸福、快乐的童年。我们就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要做到细心、耐心,有责任心和一颗童心,要了解幼儿的需要并给予适时的支持和帮助。有了《指南》为我们指引方向,我们就有了努力的目标。


您现在的位置:

最新文章

教育科研